当前位置

中国三大鬼节是哪三个,各自都有什么习俗

2019-04-01 17:02:04   作者:xiaomo
俗话说:五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,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,千百年来民间相沿成习的习俗众多,现在有不少风俗习惯仍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有关。接下来很快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,清明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之一,还是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,另外,民间还将清明节和其他两个节日合称为“中国的三大鬼节”,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,传统的三大鬼节是哪三个,一起来看看三大鬼节分别有什么习俗吧。
 
一、中国的三大鬼节分别是什么
 
1. “清明祭扫各纷然”——清明节
清明节也叫踏青节,时间在每年的仲春与暮春之交,新历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或6日,比如2019年的清明节在4月5日,2020年的清明节则是在4月4日。清明节作为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民间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。虽然各地的风俗有所差异,但是清明踏青、祭祖一直都是主要习俗之一。
 
1) 清明节习俗
清明禁火冷食
清明节这天,民间有禁止生明火的习俗,就是说这一天不能生活做饭。这个主要是沿袭寒食节的节日习俗。在远古时期,人们钻木取火,所以一直把火视作非常重要的资源,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,“禁火”之后,重新钻木取新火,这也叫“改火”或“请新火”,这段没有火的时间里人们就只能以冷食度日;后来到春秋时期,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士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,要吃冷食,所以称为寒食节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,所以后来禁火冷食的习俗也沿袭到了清明这一天。
 
扫墓祭祖
古代人们重祭祀,扫墓祭祖既有祈福的寓意,也是表示对祖先的一种追思,在我们的文化中向来重亲缘血统,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所以为了表示对故去之人的怀念和感恩,饮水思源,寒食节祭祖一直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,后来这一习俗也沿袭到了清明节这个节日中。
按照旧习,人们会在清明前后携带带酒食果品、香火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墓地,将祭品供奉先人墓前,上香祭拜,焚烧纸钱,之后还会为坟墓培上新土,现在人们的祭祀方式环保了很多,不过清明节祭拜祖先、悼念故去的亲人的传统习俗仍很盛行。
 
清明踏青
清明踏青的习俗则是沿袭自上巳节(农历三月初三日),也叫探春、踏春,因为清明节的时间正好在仲春和暮春之交,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,春光明媚,正好借由扫墓出行的机会,感受新一年的新气象,一扫冬季的沉闷。除了出行看春景,还有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的习俗,也是有除旧迎新的寓意。
 
插柳、戴柳
清明节还有插柳、戴柳的习俗,因为清明节也被称为“鬼节”,在佛教文化中,慈航济世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柳枝普度众生,所以民间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,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也写道:“取杨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”,清明前后正是新柳初长的时节,所以插柳戴柳以辟邪的习俗也流行甚广。
 
2) 清明节相关诗句
 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,——杜牧《清明》
 
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——王禹偁的《清明》
 
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——吴惟信《苏堤清明即事》
 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——高翥的《清明日对酒》
 
世味年来薄似纱,谁令骑马客京华。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素衣莫起风尘叹,犹及清明可到家。——陆游的《临安春雨初霁》
 
2. “盂兰乞食信飘零”——中元节
中元节,民间也称为鬼节、七月半,佛教称为盂兰盆节,时间就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,有的地方是七月十四,此时正逢秋季,也是谷物成熟的时候,所以民间按例会用新米祀祖,意为向祖先报告秋成,也是为了以示孝心。所以每到中元节,上坟扫墓、祭拜祖先也是一贯的传统。
根据道教文化,中元节也是地官赦罪、普度众鬼的日子;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融入,佛教典故目连救母、普度众生的故事也并入中元节,因为都与鬼神之事有关,以前人们对鬼神抱有敬畏之心,所以更为中元节蒙上了一层禁忌神秘的色彩,所以久而久之,中元节祭祖祭祀的习俗也一直盛行不衰,即使到了今天,中元节也是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。
 
1) 中元节各地习俗
河北省——七月十五这天携带水果、肉脯、酒、楮钱等时鲜食物作为祭祀物品,前往祖先墓地祭扫,持麻谷至田梗,称为“荐新”。
 
河南省——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,会悬挂纸旗于门口,传说可以防虫除害。有的县区会在中元节这天放风筝,在门前画一灰,然后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。
 
江苏省——江苏吴县在中元节这天会以锡箔折成元宝形状,沿路焚化,谓之“结鬼缘”。宜兴在中元节这天会在河中放四艘船,一艘放焰口,一艘载佛婆念佛,一艘烧锡箔纸锭,一艘放河灯,也有普度亡魂的寓意。
 
湖南省——在农历七月十二前后“接老客”、“供老客”,在农历七月十五晚将写有先人名讳,里面包有纸钱的纸包焚化,烧香拜祖,此为“送老客”,焚烧的封包越多,火势越旺,表示家族越发兴旺。
 
福建省——与女子不参与祭祀的习俗不同,在福建永福的话,已嫁女子在中元节也须回家祭祖,福建方言中中元节也称为“烧纸衣节”,已经出嫁的女子要准备父母的衣冠袍笏放置在箱中,外面以纱笼之,女子要将这“纱箱”送回父母家。在闽中也有普度之俗,城乡皆盛此俗,经费沿门募集,有谚语讲到“普度不出钱,瘟病在眼前。普度不出力,矮爷要来接”,所以不管是富贵之家,还是贫苦百姓都会出钱出力。莆仙一带还有“家祭”、“公妈热”、“送纸”、“金粿”等习俗。
 
中元节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,其中既有庆贺丰收之意,也寄托了人们感念先人之恩,祭以哀思的情感,所以虽然各地风俗大同小异,但中元节也还是保留了很多习俗,对人们的生活吸光、风俗文化、礼仪教化等起到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,成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
 
2) 中元节相关诗句
道场普渡妥幽魂,原有盂兰古意存。却怪红笺贴门首,肉山酒海庆中元。——王凯泰《中元节有感》
 
万树凉生霜气清,中元月上九衢明。小儿竞把清荷叶,万点银花散火城。——庞垲《长安杂兴效竹枝体》
两月三丧哭不干,雁行相对雪衣冠。红灯照渡同千盏,翠竹扬旙各一竿。几处旧家都梦影,一丛新鬼暂盘桓。他生未必重相认,但悟无生了不难。——王彦泓《盂兰盆道场即事》
 
3. “家家送寒衣”——寒衣节
寒衣节也是传统的“鬼节”之一,寒衣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天,也称为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节”、“冥阴节”等。与清明节、中元节这两个“鬼节”相比,寒衣节的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,其实这个主要还是与地区有关,寒衣节更多是流行于北方地区,南方少有听闻。过去人们在获得收成之后,就会感念祖先和天道的恩德,在临近年关的时候更是会举行冬日祭祀祈福,拜祭祖先的活动,而寒衣节的许多习俗也是一种体现孝心的情感表达。
 
1) 寒衣节习俗
“送寒衣”
寒衣节一个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送寒衣,因为寒衣节的时间正是在冬至前后,此时北方已经逐渐进入一年最冷的时候,气温一天比一天冷,所谓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要度过寒冷的冬季自然是少不了保暖的衣物,所以在进入寒冬之前,要为亡人祭祀供奉,“送寒衣”过冬也就成了寒衣节最重要的习俗。
在寒衣节这天,人们会将用五色纸扎成衣服、鞋子、帽子等物品,然后在路口或在先人的墓前焚烧,清代潘荣陛在《帝京岁时纪胜·送寒衣》中对此也有详细的描写:“十月朔……士民家祭祖扫墓,如中元仪。晚夕缄书冥楮,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,于门外奠而焚之,曰送寒衣。”除了送寒衣,有的地方还会一并焚烧纸扎的各种工艺品,比如房屋、家居器物等等,应有尽有。
 
其他民俗
在农历的十月一日这天,除了祭祀祖先,为亡人送寒衣,民间也会进行一些象征迎接冬日来临的传统活动。像在寒冷的北方地区,男人们会在这一天会整理好家里的火炉、烟筒,以保证天寒时能顺利取暖。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穿新衣图吉利,就是妇女们会将做好的新棉衣给家人换上,穿了新衣,就意味着今年能抵御寒冷,顺利过冬,即使是天气暖和的日子,也会穿戴一下以图个吉利。现在网上总有类似“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”“你妈喊你穿秋裤”的调侃,其实这不就是母亲对孩子、家人的健康平安最朴实的关怀么。
 
与清明节、中元节一样,其实这些祭祀活动也是缅怀祖先,祈求保佑家族兴旺、子孙平安的表现,都是活着的人表达对故去之人的怀念和感恩,其中也是包含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希望。
 
2) 寒衣节相关诗句
青烟日落更黄昏,路火千堆处处痕。寄与亡魂焚币尽,冥途冷远念家尊。——《七绝·寒衣节》
 
幽明隔两界,冷暖总凄凄。处处焚火纸,家家送寒衣。青烟升浩渺,别绪入云霓。旧貌应难忘,慿谁问老衢?——《五言·寒衣节》
 
远路东西欲问谁,寒来无处寄寒衣。去时初种庭前树,树已胜巢人未归。——方千《君不来》
 
摇落暮天迥,青枫霜叶稀。孤城向水闭,独鸟背人飞。渡口月初上,邻家渔未归。乡心正欲绝,何处捣寒衣。——刘长卿 《馀干旅舍》